您好 欢迎来到!

农村经济

搞特养需戒三种心态

时间:2025-04-24 来源:  作者:

    特种养殖业20多年的发展史,各种养殖项目一波接一波,从美国牛蛙到甲鱼、乌龟,从野猪、彩兔到肉狗,从蝎子到蚂蚁,从鹌鹑到山鸡、鹧鸪......但真正靠特养发家的不是很多,原因何在?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养殖技术尚未成熟、产品市场相对狭窄等原因都导致特种养殖业发展步履维艰。奉劝各位养殖户,发展特种养殖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真正认识到特种养殖业的“特殊性”,戒除三种心态。 

    戒除速富心态 正确认识风险
    
    “养1亩田水蛭,年收入4万元”、“养蜗牛好赚钱,一年10万元不用愁”、“当年养蝎300只,年创利50万元”……这样的高回报率合理吗?还是那句老话:“如果真有这么容易赚钱的事,别人能把机会让给你?”面对这种吹得天花乱坠的广告,养殖户一定要多长个心眼儿,多算算账。
    
    从经济规律上讲,高收益的背后是高风险,虽然特养产品的市场开发潜力较大,但整个产业链条还有很多不成熟、衔接不够的地方,同时其产品价格仍受到市场规律的约束,一旦产品过量或销售渠道不畅,价格下滑是必然的。因此,养殖户不要把赚钱的希望过多地寄托在高额的利润上,这样很容易失利。
    
    戒除速成心态  扎实学习技术
    
    现在,有不少的广告宣称“饲养XX,一学就会”,又保证“培训3天,技术过关”,好像搞特种养殖业比吹气球还容易。其实,任何一种特种动物都有其特殊的养殖技术,绝不是给一个窝、丢一点饲料就能养好的。
     特养动物对地域条件有一定要求,不能天南海北乱引种,要立足当地气候等资源条件进行选择,最好就近知根知底地引种。同时,搞特养必须具备一定的养殖技术和设施条件,向科技要效益。
    
    戒除炒种心态   向链条要效益

    现在有些特种养殖者仍热衷于炒种、倒种,他们不具备基本养殖条件,租几间房子,成立所谓分公司、收购站(点),靠转手炒卖特种动物赚钱。养殖户要注意鉴别,不要轻信别人供种回收的承诺,在决定饲养之前自己一定要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咨询有关部门、科研单位等,尽可能多地了解信息,以免偏听偏信。

    而且长期的炒种,不仅造成动物品种混杂、繁殖力低、疫病繁多,更导致了这个项目上缺乏真正的养殖大户,更别提什么加工品,产业难谈长久发展。所以,从长远看,特养业发展必须向规模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跳出炒种怪圈。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本网概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