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良种“七不要”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项目的推广、科普知识的普及运用,农民群众越来越认识到优良种子对农业增产增收的熏要性。为了让农民兄弟避免损失,少走弯路,在此提醒农民朋友;选购良种一定要走好每步棋,做到“七不要”。
不要购买种贩子上门推销的种子
每到春耕、夏种、秋播季节,一些种贩子利用农民生产忙、人手少的特殊情况,推销所谓的“良种”。有的种贩子将印有商标的真包装袋子,里边装着假种子欺骗农民朋友。有的用“留尾”的方法骗农民的种子钱,就是让买种子的农户先付出60%或70%的种子款,留着的40%或30%等到收获时再收,并假承诺说到时不真不要钱,有的人往往会受到迷惑。其实,种贩子哪里还来收“尾子钱”,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假种子根本不值什么钱。不要碍着情面买熟人的种子
在农村,经常出现庄邻、熟人推销种子的情况,这些种子很多都是种贩子通过不正规渠道搞来的。有的种子贩子深知冒牌、伪劣种子难以卖得出去,他们就用给代销的人员拿回扣等好处,暗暗地到这村那庄搞推销。不少农民碍于熟人的情面或缺乏选种知识,常常是稀里糊涂购了种,结果是误地、误工、误收成。
不要购买包装不规范的种子
包装不规范的种子,很可能不是真种子。包装是种子的衣服,种粒是种子的脑袋,看“衣”摸“脑”是鉴别真假种子的最关键步骤。正规的原包装种子,包装物表面特定的图案醒目,文字说明规范,有的还有防伪标记。标签是每一·种子包装袋必不可少的东西,上面注有种子质量指标、检疫证明编号、生产年月、品种名称、产地、种子经营许可证编号、生产商名称、生产商地址和联系方式等:要打开包装详细检查,闻一闻种子有无异味变质,看一看有无虫蛀杂质,摸一摸有无发黏发潮。好种子表皮光泽,剥开可见子叶,如表层有“盐霜”或其他反常现象尽量不要购买,这多是陈年种或问题种。
不要购买不适宜本地种植的种子
俗话说:一方上地出一方种。根据本地的土壤和气候特点选择良种是稳产高产的前提。因此,为了保证稳产,农民朋友最好购买本省本地区大面积审定并推广的品种。选购外省、市新品种时最好先到当地种子和农业部门进行咨询,看是否适合当地土壤、水质及气候条件等。
不要购买托错给代销点的种子
随着种子政策的放开,城乡出现了许多种子代销点,他们有的是厂家直接托销,很可能是厂家的推广产品或陈年种子;有的是代销点用种子公司的大包装私改不规范的小包装,很有可能以真掺假、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有的甚至是亲朋好友委托销售的假种子。这些种子一般都无正规发票,无难规厂家,风险很大,一旦遇到问题很难定夺。
不要忘记收集和保存证据
根据<种子法>及其配套法规规定,用户购种时须与种子商建立相关档案,索要相关依据,如销售卡、发票等。播种时应取一小部分种子作样品,连同种子标签、包装物、销售卡、发票等,保存到本作物收获后,以便在出现问题时凭相关依据举证和索赔。
不要延误投诉索赔时机
农民朋友一旦发现所用种子出现问题,应抓紧时间及时向消费者协会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投诉。向消费者协会或农渡行政主管部门投诉或申诉的有效时间是在发生争议后2年内。有的证据因时间长,有可能出现变化或变质,会给鉴定增加难度。种子发芽率存在问题,主要是在浸种催芽时农户才发现,在没有留存种子样品的情况下,能够供鉴定的时间较短,错过了便没法鉴定;种子纯度的田间鉴定,最佳时期是抽穗期,顶多到乳熟期,错过了时机也会给鉴定增加很大的难度。因此,农民朋友投诉种子问题应随发现随投诉。